第4版:副刊 上一版  
返回主页   版面导航   标题导航   期数导航
临亚集团主办
上一篇   下一篇
中秋月圆话团圆
□ 临亚股份 程建业

    农历八月十六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,中秋赏月也是中华民族相沿已久的习俗。

    关于中秋节,有一个美丽的传说,当年,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,游至到杭州时正值中秋,有人献上了甜饼。乾隆一边赏月,一边品尝,连声称赞:“月圆、饼圆,中秋良宵也。”从此,江苏一带的人们又称中秋节为团圆节。每逢中秋之夜,全家人团圆赏月,品尝月饼。如亲人在异地,就同时望着一轮圆月,聊表心里的思念之情。宋代大诗人苏轼为怀念弟弟,曾于中秋写下了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。时至今日,人们常用“花好月圆”来描写幸福美满的生活。传统的戏剧,也是一波三折,结束时矛盾圆满解决,谓之“大团圆结局”。

    在世界各民族中,也许没有一个民族比中华民族更注重“团圆”了。为什么一轮圆月会使人引起浓重的乡愁和生死离别的遗恨呢?为什么它竟能使少妇伤感、壮夫垂泪呢?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看,这种习俗的产生大概与古老的哲学思想有关。古人曾有“天圆地方”的宇宙观点,《大戴礼·曾子天圆》说“天道之圆”,《易经》上说:“圆而神”。圆者,不仅被看作是“天道”,而月被认为是“运而不穷”的神力。于是人间的钱币几乎历代都被铸成外圆内方。北京的天坛是圆形建筑,与方形地坛相照应。对一般民众来说,“圆”不只是一种万事如意的同义语。久而久之,人们对圆的理解形成了心灵上的谐振,也迸发出一种难以抑制的文化认同感。

    古老的“团圆”习俗仿佛是打在我们身上的烙印,团圆本身意味着封闭,在思维方式上曾造成我们一味地追求完好无缺,势必形成相对保守的态势。但是,从另一个角度看,渴望团圆、幸福美满的生活,又恰恰是我国民俗文化中极富有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在,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这个意义上说,“团圆”是我们民俗文化中可以批判着继承的良俗。如果盲目地排斥,肯定不会有现代文化的发展。

团圆习俗在海内外中国人的心头已经扎下了根。如今,海峡两岸的同胞在水一方,骨肉分离的局面是令人痛心的,但既然“团圆”已经沉淀在中国人的心里,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圆肯定是要实现的。


上一篇   下一篇

版权:中国·临亚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:浙江临海市东塍镇 (317005)
电话:0576-85990647 传真:0576-85999368 邮箱:postmaster@linya.com
技术支持:台州市极速网络有限公司
Copyright © 2009 临亚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. 浙ICP备06001973号